AYX爱游戏,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爱游戏体育APP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将淮河干流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的关键性工程,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51年建设的润河集分水闸工程。从1951年建设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到1954年淮河大水将润河集分水闸防冲槽损毁,1957年提出的修建临淮岗水库,到1958年8月开工建设临淮岗水库工程,又于1962年4月因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停建,到2001年12月复建为洪水控制工程,到2007年临淮岗工程全部建成,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
现代中国治淮先驱之一的汪胡桢,梳理总结了民国之前多位治淮名家的治河经验,并结合淮河现有的流域情况、水文情况及淮河流域附近的居民、工农业生产等情况,编制出《导淮工程计划》,于1933年写出《整理霍邱县城西湖计划书》。新中国成立之后,因民国战乱而被迫中断的治淮事业焕发了新生,他完成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1950年4月,时任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的汪胡桢主持编制了《淮河水利建设五年计划大纲草案(1951-1955)》,该计划共提出防洪、灌溉、航运和其他工程共计24项,兼顾淮河防治洪涝和民生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汪胡桢治理淮河思想的体现,更是其多年来导淮、治淮的心血结晶。这几个报告计划和规划都对城西湖的利用提出了设想。
1950年洪水,堤防溃决多半,汛后复堤时按照堤防重要程度,将沿淮堤防按照高于1950年最高水位1.0m、0.5m、低于1.0m的标准分为3种等级。城西湖蓄洪区于1950年初冬动工建设,最大蓄洪量为28.8亿m3,蓄洪水位26.5m。此后,对堤防标准低于1950年洪水位1.0m的称为行洪堤。淮河干流行蓄洪区总共有20处,其中蓄洪区4处、行洪区16处,城西湖作为淮河流域最大和最后启用蓄洪区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治淮。主席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并于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10月14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即上游以蓄为主,中游蓄泄兼施,下游以泄为主)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1月6日,成立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由此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
1951年1月19日,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和治淮委员会领导专家等察勘淮河正阳关以上的淮河左右岸湖泊洼地,规划行、蓄洪区。在淮河左岸颍上县润河集润河入淮口下游,布可夫说:“这是个有利的地形,它的对面是规划中的淮河最大的蓄洪区城西湖,再上一点是濛洼蓄洪区。如果在这里的淮河干流上建造一座大型节制分水闸,使两个湖泊成为有控制的蓄洪区,取得55亿m3的有效蓄洪量,可确保正阳关水位不会超过26.50m,最大流量绝对不会超过1950年的6500m3/s。”
水利部在对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的审查过程中,提出淮河中游防洪标准可以从500年一遇降为300年一遇,并建议对润河集方案进一步研究。为此,淮委设计院于1957年2月编制了《淮河干流中游控制工程方案选择报告》,详细比较了峡山口、临淮岗和润河集三个方案。从工程布局、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工程安全性和迁移赔偿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选定中游控制工程的位置在临淮岗,工程效益是将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并发展淮北灌溉面积1005万亩。
1958年3月,淮委根据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意见,在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持下,提出了《淮河中游控制工程方案选择修正补充报告》。对近期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降低坝上蓄洪水位、降低灌溉保证率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研究了工程对上游有关地区的影响及其可能改善的措施。经综合比较,仍选定临淮岗方案,最高兴利蓄水位为25.2m,动迁人口23万人。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28.3m。修正补充报告认为: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经1956年加高加固后,中游防御洪水能力也只是约合40年一遇,当遭遇100年一遇洪水时,淮北平原泛滥面积将达8000km上标;而中游建与不建临淮岗工程对上游河南省干流水位基本没有影响,只影响史河洼地局部地区。临淮岗兴利蓄水后,可供淮北沿淮地区结合除涝,改种水稻,发展灌溉,是改变中游淮北地区贫困面貌的重要措施。
同年7月,安徽省即开始筹备临淮岗水库工程的实施。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勘测设计院于1959年6月编制了《淮河中游临淮岗工程初步设计书》。根据该设计书,临淮岗水库的兴利最高水位为25.2m,设计库容48.8亿m3,兴利库容33.4亿m3,发展灌溉面积1261万亩;防洪设计为1954年型100年一遇标准,坝上最高洪水位27.8m。1000年一遇校核水位为坝上29.5m,大坝高程31.5m。设计还考虑了1座500t级的船闸和10×1000kW的临淮岗水电站。临淮岗水库工程于1958年8月13日正式开工,首先实施的是临淮岗下游引河的开挖。因润河集蓄洪工程已失去作用,故将润河集建筑物拆除所取钢材、石料、混凝土块又重新用于临淮岗工程建设。
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在“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副总理在会议总结时指出“要注意中游是千把万亩遭灾,临淮岗充其量淹二百万亩”、“要确定一条,确保淮北大堤”。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在《关于贯彻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中提出:“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设计洪水位28.3m”。但由于河南省对临淮岗控制工程的洪水位、淹没范围等问题持不同意见,致使临淮岗控制工程未能如期续建。
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治淮会议,会议纪要中明确“对淮河中游临淮岗控制工程,由淮委进行论证比较,明年年内提出报告,经治淮领导小组审査后,报国务院决定。1985年前,先修建城西湖退水闸”。1984年,淮委提出了《淮河中游临淮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研究了续建临淮岗还是加高淮北大堤,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为100年一遇还是200年一遇,共四个方案。从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靠性,以及上下游兼顾等方面综合比较,最后选定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方案。临淮岗工程100年一遇坝上洪水位28.3m,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9.5m,坝顶高程31.5m。
1998年8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简称中咨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先期对临淮岗工程的淹没影响处理工程进行评估。中咨公司在1998年9月给国家计委的《关于临淮岗工程影响补偿的评估报告》中,认为:临淮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时机,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希望各方认线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该评估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12月7日至12日,中咨公司原副董事长罗西北一行专程赴安徽考察临淮岗工程。
1999年3月29日至4月5日,中咨公司组织以副董事长罗西北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临淮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评估专家关注的问题包括:临淮岗工程在淮河防洪体系中的作用,正阳关设计洪量及调度安排,中游洪水控制工程能否建在峡山口,临淮岗工程的蓄水问题,临淮岗建成后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洪泽湖以及临淮岗工程的建设时机等。淮委和安徽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线日,时任中咨公司董事长屠由瑞亲自来安徽考察临淮岗工程。中咨公司的评估意见认为,建设临淮岗工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建设时机已经成熟,建议考虑各方面的多年愿望及早实施。
临淮岗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8.54km、南副坝8.41km、北副坝60.56km,主坝布置有100t级城西湖船闸(现已拆除,建成2000t临淮岗复线孔姜唐湖进洪闸等五座大型建筑物。它是Ⅰ等大(1)型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坝上设计洪水位28.41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滞洪库容85.6亿m3,由深孔闸、浅孔闸及姜唐湖进洪闸共同控制下泄流量7362m3/s;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坝上校核洪水位29.49m,滞洪库容121.3亿m3,由深孔闸、浅孔闸及姜唐湖进洪闸共同控制下泄流量17965m3/s。
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必先治淮,治淮必提临淮岗。1951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治淮实践过程中,在淮河中游修建一座控制性工程始终是治淮的核心思路。从润河集分水闸工程到临淮岗水库工程,是探索和构思,从屹立在淮河之上的临淮岗工程,到即将上马建设的临淮岗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百年治淮一朝梦圆的伟大现实。